前几天理发的时候,跟tony大哥聊天牛博,聊到上大学这个事儿,他观察到的一个现象,让我觉得十分吃惊。
他儿子今年考上的大学,去拿录取通知书的时候,发现一大摞通知书,都没人领,邮政工作人员说,过期没领的都是没人要的。
tony大哥纳闷了,十年前,大学还很吃香,大家都挤破头往里进,怎么世道变了,如今连大学都没人上了?
说起来,唏嘘得很!
在这个热闹的开学季,许多高校却迎来了一场大学生拒绝入学潮,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蔓延开来。
自9月份开始,各大高校都在准备着迎接新生的到来,但网上却陆续传出2024年大学入学数据:全国50多所高校出现了新生大规模跑路事件。
广州某大学167名学生,主动放弃入学资格。 江西一所大学,有160人没去报到。 更让人震惊的是,广州白云学院,共有1477名新生放弃入学。全国范围内,除一些普通大学以外,就连“985/211名校”也未能幸免。
-
展开剩余88%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想想十年前,若是村里有孩子考上一所大学,周围投射而来的羡慕嫉妒的眼光,可是相当毒辣。
甭管是三本,还是一本,或是重点,家长总要办一场隆重的升学宴,请家中亲戚和村里邻居欢聚一堂。
如今呢?情况大变。
那些年传的「读书无用论」又开始盛行起来,因为牛博大学生都成了烂大街的群体,随手一抓,不是重点,就是研究生。
加上这两年严峻的就业形势,很多大学生,被大家认为是「自降身价」,去摆摊卖小吃,条件好点的,干脆回家躺平啃老。
网上不少段子,都在讽刺这种现象,说是以前「养儿防老」,现在成了「养老防儿」,不管是营销者的手段,还是事实,都说明了一些问题。
那就是在大众看来,学历,已经不值钱了。而放弃入学资格的一众新生们,也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。
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,当然是昂贵的离谱的学费。
-
至今我还记得,我14年入学时的学费,13739元一年,这不算生活费,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杂费。
当时很多同学都调侃说,普通家庭的普通娃娃,竟也上了贵族学校。
但我这个专业,算是学校不是多待见的专业,王牌专业是会计,最低学费在2万起步,不同细分领域,价格还有浮动。
那个时候普遍的学费在5000元以内,但因为我不争气,上了个三本院校,学费自然也水涨船高。
现如今,再看看各个大学的学费,平均涨幅在10%以上,公办院校相对低些,民办的堪称离谱。
艺术类,传媒类院校,一年学费高达4-5万,偶尔办个展览,都是动辄1-2万,还不算日常购买的材料,或是采风类的活动费用。
对于普通家庭来说,即便是孩子有天赋,也愿意学,但学费却难倒了一片父母,最后的结果,通常是孩子哭着放弃。
很显然,高校涨学费的行为,无疑是在提高入学门槛,更是为了区分普通家庭和中上层家庭。
对某些学校来说,教人成材,并非主要目的,筛选掉穷人,过滤出有钱人,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。
因为,有钱人家孩子的钱,最好赚。
说出来可能有点尖锐了,但确实没忍住,也不得不说。
就这样恶劣的教育环境,即便是生了孩子,家长的愁又如何能真的解呢?
我国选拔人才的标准,一直在随着朝代的变迁,不断地变更,阶级性始终被保留的同时,总算给了寒门子弟重见天日的机会。
自隋炀帝大业元年,科举制度开始施行,“分科考试”的方式,以及“进士科”的设立,打破了魏晋时期以来的豪门氏族垄断官场的现象,让底层知识分子中的一股清流,从此登上了舞台。
持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,在1905年彻底被废除,由此迎来了我国近代教育体系制度。
民国时期,我国的教育选拔人才,主要依赖学堂考试、大学自主招考、留学考试,以及残留的科举思维。
-
还记得民国时期一所震惊中外的院校吗——西南联大。
此校于1937年战时建成,联合清华、北大、南开三所院校联合组建,在长沙开课,后因战争转移地址到昆明,更名为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」。
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,学生和老师们整天在躲敌人的防空警报,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。
由清华校长梅贻琦为首,北大大学校长蒋梦麟,以及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共同组织主持管理的领导班子,所有的一切,都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一代人才。
仅仅8年多的时间,西南联大培养出了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(杨振宁和李政道),8名“两弹一勋”功勋获得者,170多名两院院士,以及诸多投身教育,以及投笔从戎为人民奋战第一线的冲锋战士们。
当然,说这些,并不是为了说我们得回到从前,毕竟社会的面貌已然发生了变化,要回到从前的样子,又谈何容易?
但我们从中能够保留的,应当是教育的初心,而不是一味地以“资本”为首,变相剥夺孩子们受教育的机会。
要知道,如果未来,大家都成了资本的奴隶,价值观扭曲到视读书人为蝼蚁,为鱼肉,任人宰割,那么请问:
我们国家的未来,又当如何?
竭泽而渔的事,不能干了一回,该接着干,荒漠形成之时,没有水源,生命何以为继?
-
很庆幸,我生长在祖国的和平年代,并未遭遇过炮火连天的绝望,还通过相对公平的高考,过了一遍我梦想的大学生活。
感到痛心的是,相比于1977年时的火热度,现在的高考,已然浇灭了许多人的信心。
1952年初步推出的高考制度,确实让许多普通家庭的子弟,走出了大山,走出了家门,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。
高考,对于寒门子弟来说,已经是相当公平的制度了,抓住机会了的,现如今也过得相对圆满。
可随着时代的变迁,没想到的是,高考依然是普通家庭升阶的一个渠道,但却变得越来越难了。
因为,有钱人家的孩子,可以不需要经过十年寒窗,只需要花点票子,捐赠投资一所国外的学校,就可以拥有“海龟”“留学博士”的身份。
对他们来说,学历不过是一张白纸,至于里面填什么,由他们决定。
普通家庭就不同了,连学费,都是父母花费了全身的力气,才能再开学前颤颤巍巍地递到孩子面前,再嘱咐一声:“孩子啊,一定要出人头地。”
可突然,环境变了。大学四年,甚至5年,7年出来,没有工作了,找不到合适的工作。
市面上所有的眼睛都在你身上挑刺,就为了筛选你,至于你是能留下,还是再找下一家,得看人家心情。
就业,也是这些大学生“爽约”的另一方面的原因。
最开始的时候,大学出来,是包分配的,国营企事业单位,工龄到了还给分房,退休够高额退休工资,可保生活无忧。
后来,工作不分配了,得自己找。
市场活跃时,找工作相对简单,工作机会也多,竞争者也相对稀少。
可有一天,市场陷入低迷状态,一份工作,许多人抢,可谓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」。
大家发现,好像上了四年大学,出来也没什么用,自报普通学历,已经赶不上人家没有学历,缺有一身专业技能的初中、高中生了。
而且,他们挣到第一桶金时,尚且年少,而大学毕业生们,毕业时,就已经过了最黄金的学习技能的年龄。
工龄比不过人家,技能比不过人家,原始积累更是分文未得,过年回家还得被比较数落一番,这种落差感,让人窒息。
再加上,现在的大学,尤其是普通大学,对于知识这一块,已经没有体系化的内容,可以教给学生了,是从上到下,能糊弄就糊弄,丝毫没有社会责任意识。
更有甚者,以钱阅学生,无不让人心寒悲痛。
-
但或许事情,还没到如此悲观的程度,教育改革迫在眉睫,客观规律告诉我们,有跌就有涨,有低谷,必然会有峰顶。
学历贬不贬值,重不重要,也许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事情,更应该思考的是:如何才能从禁锢的圈里,逃出来?
我想,在那些弃学不读的学生里,一定还有许多准备背水一战,再复读一年,勇攀高峰。
作为一个过来人,我想说的是,学历没那么重要,但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,尤为重要。
若是不想踏入「毕业即失业」的大军里,就必须要理清思路,自己得擅长点在哪里,采取怎样的打法,才能在一众毕业生中脱颖而出,而不被淘汰。
有条件的,还是要读一读大学,哪怕只是增长见识,多认识一个同学,很可能就会多出一条路。
没有条件的也没关系,条条大路通罗马,又到了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的叙事年代了,需要明晰的是:
大学≠读书,不上大学,也不等同于不读书,任何时候,都别放弃读书这件事,因为在最困窘的时刻,书籍中所传达的精神力量,才是我们爬出泥淖的最优武器。
看似悲观的环境周围,总是在不经意间,放出机会,等着你拔旗。
要相信,中毒的时候,七步之内,一定有解药;人间本没有路,路,从来都是人走出来的。
全文完,若对您有一点点启发,感谢您的三连。
发布于:山东省展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